星空体育app下载首周总车流量超72万车次,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跨越珠江口的“超级流量”如潮水奔涌,中山迎来“大桥时代”第一波流量。而隐藏在“人流”之中的“产业流”,是最终将改变粤港澳大
深中通道无缝衔接中开高速,产业“东风”一路吹向中山制造业腹地。从全市工业产值最高的火炬高新区,到家电、灯饰产业带聚集地,深中通道创造的全新产业线路早已深刻影响这里的企业行为、产业变革和区域发展。
“我在桥的那边已经感受到中山的心跳,触摸到中山的脉搏。我们对中山的感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浓厚而热烈。”7月10日,率队到中山考察的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说。东风吹动产业带,机遇蕴藏在大桥两岸的发展势能差之中,传统制造在“深圳研发+中山制造”的模式下焕发全新活力。
从深中通道(火炬高新区)出口驶出两公里左右,可以抵达比科斯·深中科创园。7月11日上午,70多位深圳企业家组团到访考察这个建设中的产业园区。
于2023年9月落地的比科斯·深中科创园总建筑面积超7万平方米,将招引、服务光电信息、半导体星空体育、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
“我们准备将比科斯集团旗下一家做光学材料的分公司搬迁至这个园区,同时招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于此,抱团发展。”比科斯·深中科创园招商总监梁锐东表示,公司之所以对火炬高新区充满信任,一是因为深中通道创造了“深中同城”的条件,二是因为这里扎实的光电产业基础。
经过30年的发展沉淀和深耕培育,火炬高新区先后获批“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光电及电子元器件)”等称号,初步形成了高端科研机构引领、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
“湾区光谷”走出了许多行业领军企业。作为光学镜头领域的行业隐形冠军,联合光电高端安防镜头全球市场占有率90%以上。近年来,在安防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通过“深圳研发+中山制造”的产业模式,延伸光学产业链,打破发展天花板。
“我们许多的深圳客户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做产品集成和开发,它需要利用大湾区核心光学零部件的资源来整合自己的产品。作为光学零部件制造商,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专、做精,并且更有价格优势。”联合光电副总经理王浩说。
联合光电与深圳企业实现软硬件的“碰撞融合”,向光学高端价值链迈进,近几年新型显示类产品营收逐年上升。在中山建设“湾区光谷”的背景下,联合光电投资上亿元建设西湾光学工程研究院,加强与深圳企业的技术合作,加速对人工智能与图像、激光与通信、自动驾驶与传感器等新兴领域的布局,着眼于未来3至5年的技术储备。
同样是走在科技前沿的中山光电企业,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顿光电”)主要研发和生产高性能离子束设备。去年底,该公司实现了从离子源零部件到整机装备的突破,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这一细分领域的空白。
“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实现了从精密光学到光通信、航天军工、、新能源等多个行业领域(应用)的突破,华南市场有一半以上的客户在深圳,而且很多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为我们的技术拓展提供了应用场景和行业示范。”博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冀鸣认为,中山要进一步强化与深圳光电、等领域龙头企业的互动,链接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才能在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
企业唱戏,政府搭台。为推动“湾区光谷”建设,火炬高新区已规划20平方公里、超3万亩产业平台,提供多类型空间载体星空体育,承接珠江口东岸优质光电产业资源外溢。到2026年,中山将力争实现光电产业总产值破千亿元。
作为中山工业产业最高、经济总量最高的区域,火炬高新区正在成为距离深圳都市核心区最近、“高新”资源最密集的制造基地。“高”与“新”的乘法,将使“湾区光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聚集地和创新人才向往地。
中开高速衔接中山西环高速,直达横栏、古镇、小榄等西北部镇街,这片产业历史悠久的中山制造业腹地新建起大量现代化工业厂房。
7月,中山市蓝德电子有限公司(下称“蓝德电子”)在中山横栏镇投建的蓝德电子智能智造产业园就将投产。很早之前,蓝德电子总经理李雄伟就计划把名下所有分厂的产能进行整合,为日后的发展留足空间。
这些想法和行动背后都有一个最重要的考量:深中通道。已在横栏深耕多年的李雄伟清晰地感受到新通道带来的新利好:“一是人才,二是研发,三是订单。”李雄伟深知,几年前蓝德电子之所以选择在深圳设立研发团队,就是因为横栏本地在人才和研发方面的欠缺。深圳作为创新中心的吸引力,如今有了进一步的辐射空间。
“深圳技术与中山制造相结合,是更有竞争力的。”李雄伟说,“以前来自深圳的订单一般更倾向在东莞或惠州落地,深中通道开通后,运输成本的降低会为横栏制造业带来新的机会。”
在“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企业对“水温”变化的感受同样强烈。建成开园仅几个月时间,位于古镇镇曹一村的天宏智慧产业园厂房已经被企业“争抢一空”,园区内停满了上班通勤的车辆。繁忙的货运车辆持续从园区驶出,不时有新的企业招牌挂到了外墙上。
企业普遍存在“时不我待”的心态,这与今年以来中山传统产业带制造热度升高的趋势有关。以古镇为例,今年1—5月,古镇镇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8%。与之相对应,1—5月中山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0.2%。
家电产业也有着同样趋势:今年1—5月,中山家电出口同比增长26%。这种发生在制造业的新变化并非简单来自企业生产的数据堆叠,而是一种更新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品质革命”的升级,中山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另一方面,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深圳研发+中山制造”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深中两地产业一体化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山将成为深圳跨城合作的首选城市。”中山市工信局局长林伟强表示,中山将深度参与深圳产业链分工,大力推动“深圳研发+中山制造”,协同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区域产业一体化将指向产业集群的壮大和城市发展的升级,这是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共同利益。
中山将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从维护深圳和中山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出发,将深圳的技术、资本、品牌、管理等优势与中山的资源、空间、市场、要素成本等优势充分对接,全面开拓“双城联动”产业合作的新模式。
“深中穿越伶仃,自此不问东西。”中山市未徕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高文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深中通道通车的直观感受。该公司原本位于深圳,一年多前在中山古镇布局了生产基地,建立“深圳研发+中山制造”产业协同路径。
目前,该生产基地的COB灯带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未来,我们计划在中山打造全球最大的COB产品制造、生产和研发基地,利用好两地人才资源星空体育、产业集群的互补优势,积极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去。”梁高文说。
世界走进中山,中山走向世界,“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有了更加丰富的外延。跨越珠江口的“超级流量”链接产业带,一条新的产业“出海”线路浮出水面。
对中山来说,这座外贸依存度近70%的外向型城市,必然渴望向“全国外贸第一城”靠拢;对于深圳来说,中山成熟的特色产业供应链以及工厂优势,对于外贸高质量发展也不可或缺。
来自深圳的宝朗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灯饰领域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早在2021年,宝朗照明就在中山横栏设置仓库。在平台上购买灯饰产品的欧洲消费者们不会想到,这些远跨重洋的产品,来自中国中山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
随着业务的扩展和链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卖家希望和供应商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中山产业带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地。成熟的产业供应链和遍地工厂的优势,可以满足企业多元化的供货需求。同时,这里也聚集了大量专业设计人才。“贴近产业带,可以极大提高我们的供货效率。”宝朗照明负责人李春辉说。
“中山园区+深企开发”的产业园运营模式,也吸引了大批来自珠江口东岸的企业入驻。“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极大缩短深圳和中山两地的时空距离,将更有利于深圳资源的深度对接,包括产业链接、科创资源和人才输送等。”天集科技产业副总经理李丽华说。由深圳企业开发的小榄镇“工改”园区——天集智海产业园总招商率已达80%,其中20%来自深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撰文指出,深中通道的开通,有助于西岸的传统制造业更高效地嫁接东岸的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也有助于东岸的创新与服务更便捷地寻找到西岸的场景或对象,通过“双向奔赴”,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链、服务链、创新链做大做强、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发展差距,最终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网络体系,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距离拉近了,成本降低了,要素资源融合了,企业投资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7月10日下午,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再次带领由200多位企业家组成的百企考察团,赴中山考察对接。此次到访中山的200多家企业,包括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15家上市公司、50多家企业,并且大部分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十几家企业已有明确的投资意向。
“我非常看好中山的产业生态、行政生态、市场生态和环境、文化、民风。”王理宗说,“深中通道为中山未来发展搭建了一座金色桥梁,中山将迎来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发展机会。”
走访中山传统制造产业带,感受最深的是企业家对“双城联动”的期待和乐观情绪。在经济的波动周期,这样的乐观情绪尤为宝贵。
精神层面之外,在现实中,深中通道的通车确实为中山传统制造业注入了全新活力。沿中开高速、中山西环高速一路看去,新打通的交通动脉沿线尽是新的风景。
新建的工业厂房、新挂牌的产业基地、新开园的工业园区……这些风景背后,离不开深圳元素的加持。中山产业带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的地。一系列新动作代表着企业对区域价值的“下注”。
深中通道通车之后,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发展趋势日趋明朗:湾区制造链的深度协同将成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但受益者并非只有中山。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城市群,正在新一轮机遇竞赛中摩拳擦掌。
在深中通道通车当天,江门便派出7支首跑深中通道招商队伍,在全市范围启动新一轮百日招商攻坚行动。珠海也将深珠合作作为珠海高新区提升区域能级量级的关键。
谁更有优势、更能成为资源落地最青睐的对象?从绝对总量上看,中山并没有优势——如相邻的江门拥有1395平方公里连片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
中山用什么来参与竞争?答案仍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由无数企业组成的、充满生命力与自我革新能力的制造产业链。
从地理视角来看,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因深中通道得到交融呼应,而在三大都市圈交汇点,拥有超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的中山,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腹地。
从产业能级来看,中山制造业正在不断进行自我迭代升级。近日,中山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是全省4个入选城市之一。同时,继2023年3个产业集群入选之后,今年中山再有3个产业集群拟认定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珠江口西岸城市加快承接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的优质产业资源外溢。但在此过程中,单个城市各自为阵,拼土地、拼成本是远远不够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抱团发展,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湾区统一大市场,重塑产业新格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对珠江口西岸的城市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创新,放大营商环境的“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要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入手,在大湾区产业链中找准坐标,精准发力。
林江认为,对深中通道的直接受益者中山而言,更要“跳出中山看中山”,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发展机遇,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尝试扮演珠西都市圈招商引资“协调者”角色,根据城市的不同产业优势,引导珠江口东岸产业资源高效分流,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合力。